• <tbody id="ei6ck"></tbody>
  • <legend id="ei6ck"></legend>
  • 智能推薦
    【柳城·歷史回音】探尋柳城窯址
    來源: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
    發布日期: 2023-12-12

    宋代是廣西陶瓷業發展的黃金時期,廣西主要燒制的陶瓷是青瓷和白瓷,而柳城,是宋元以來廣西重要的青瓷產地,遺留下來的古窯址很多。迄今,在融江及其支流考古調查發現的古窯址有大埔、對河、中寨、黎田、山嘴、洛崖渡口等8處。



    柳城窯址位于美麗的柳城縣縣城融江河畔,分布范圍長約四五公里,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面積27萬多平方米,是柳城縣眾多窯址中最早發現、最具典型性的窯址,是迄今廣西境內發現的規模較大,燒造時間延續較長的一處古窯址,燒造時間跨越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。1981年8月,柳城窯址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17年發掘并出土文物5000多件套,收藏于柳城縣文物管理所文物庫房。




    初冬,沿著融江岸邊一路穿行,一個個靜臥于竹林下、大樹旁、花叢中的窯址仿佛有一股魔力,牽扯你停下腳步,置身其中。觸碰錯落在泥土里的每一處斑駁,仿佛觸摸到窯址千年的歷史,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懷與念想在心里洋溢。


    據了解,柳城窯址包括龍慶窯址、木桐窯址、靖西窯址和楊柳窯址四個窯區。其中,龍慶窯區燒造年代最早,產品最為豐富且精美,約燒造于南宋晚期,盛于元,終于明中葉;其次是木桐窯址,產品與龍慶窯區相當,年代略稍晚;再次為楊柳窯區,產品較上述兩窯區稍次,年代也較晚;而靖西窯區最晚,一直燒造到1986年,幾乎盡燒陶器,但陶器品種多達50多種,其中燒造的酸壇頗具出名。



    歲月蒼茫,歷史悠悠。穿越千年風云變幻的柳城窯址,不知浸透了多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,又走過了多少生產制作的繁榮與壯麗?

    走進窯址,蹲下來用手扒開草叢、洞穴,隨處可見層層疊疊、一搭一搭鑲嵌在泥土里的瓷器碎片。柳城縣文保中心主任廖桂引介紹,這些窯床都是沿著河邊往岸上建造和布局的,一般長20至30米,寬約2米左右。經歷千年風雨浸襲,目前木桐、靖西窯址保存較好,龍慶窯址則已全部坍塌了。并且,靖西、龍慶兩個窯址大部分被融江護坡覆蓋,許許多多的陶瓷都被埋藏于地里。窯址出土的陶瓷,大部分是殘缺的或不完整的,但是陶瓷的形狀、顏色、工藝等都能清晰分辨。



    柳城窯址是以燒造生產生活日用器為主的青瓷民窯,產品多為碗、碟、盞等民用器。燒造的瓷和陶器胎質細膩、堅硬,釉色有醬、青、黃等,釉面光亮,柔潤如玉,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外底。工藝運用了刻畫、印花、點彩等手法,器物上可見雙魚、花卉等動植物紋樣,以及“王”“臣”“?!薄皦邸薄昂秃稀钡茸謽?,富有民間生活氣息,透露了祖先對當時廉明政府和國泰民安的期望、對健康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與向往。據了解,在眾多的瓷器中,木桐窯址出土了裝飾有八思巴文的瓷碟,這是廣西境內唯一且最具價值的發現。



    泥火匠心,摶土幻化,一件件誕生在歲月長河中的陶瓷器,歷經千年不變不腐,給后人留下無比寶貴的文化財富。有文物記載,柳城窯址當時大規模燒造出來的產品不僅供應當地市場,而且憑借江河舟楫之便遠銷各地及海外,成為是柳州瓷業中心。柳城窯址的發掘,填補了柳州乃至整個廣西區域元代考古的空白,為了解與研究中國陶瓷及宋元時期柳州的社會、經濟、文化、科技、對外貿易、海外交通、友好往來提供了珍貴資料。


    【柳城·歷史回音】探尋柳城窯址

    來源: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  |  發布日期: 2023-12-12 09:55    |  作者:

    宋代是廣西陶瓷業發展的黃金時期,廣西主要燒制的陶瓷是青瓷和白瓷,而柳城,是宋元以來廣西重要的青瓷產地,遺留下來的古窯址很多。迄今,在融江及其支流考古調查發現的古窯址有大埔、對河、中寨、黎田、山嘴、洛崖渡口等8處。



    柳城窯址位于美麗的柳城縣縣城融江河畔,分布范圍長約四五公里,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面積27萬多平方米,是柳城縣眾多窯址中最早發現、最具典型性的窯址,是迄今廣西境內發現的規模較大,燒造時間延續較長的一處古窯址,燒造時間跨越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。1981年8月,柳城窯址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17年發掘并出土文物5000多件套,收藏于柳城縣文物管理所文物庫房。




    初冬,沿著融江岸邊一路穿行,一個個靜臥于竹林下、大樹旁、花叢中的窯址仿佛有一股魔力,牽扯你停下腳步,置身其中。觸碰錯落在泥土里的每一處斑駁,仿佛觸摸到窯址千年的歷史,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懷與念想在心里洋溢。


    據了解,柳城窯址包括龍慶窯址、木桐窯址、靖西窯址和楊柳窯址四個窯區。其中,龍慶窯區燒造年代最早,產品最為豐富且精美,約燒造于南宋晚期,盛于元,終于明中葉;其次是木桐窯址,產品與龍慶窯區相當,年代略稍晚;再次為楊柳窯區,產品較上述兩窯區稍次,年代也較晚;而靖西窯區最晚,一直燒造到1986年,幾乎盡燒陶器,但陶器品種多達50多種,其中燒造的酸壇頗具出名。



    歲月蒼茫,歷史悠悠。穿越千年風云變幻的柳城窯址,不知浸透了多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,又走過了多少生產制作的繁榮與壯麗?

    走進窯址,蹲下來用手扒開草叢、洞穴,隨處可見層層疊疊、一搭一搭鑲嵌在泥土里的瓷器碎片。柳城縣文保中心主任廖桂引介紹,這些窯床都是沿著河邊往岸上建造和布局的,一般長20至30米,寬約2米左右。經歷千年風雨浸襲,目前木桐、靖西窯址保存較好,龍慶窯址則已全部坍塌了。并且,靖西、龍慶兩個窯址大部分被融江護坡覆蓋,許許多多的陶瓷都被埋藏于地里。窯址出土的陶瓷,大部分是殘缺的或不完整的,但是陶瓷的形狀、顏色、工藝等都能清晰分辨。



    柳城窯址是以燒造生產生活日用器為主的青瓷民窯,產品多為碗、碟、盞等民用器。燒造的瓷和陶器胎質細膩、堅硬,釉色有醬、青、黃等,釉面光亮,柔潤如玉,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外底。工藝運用了刻畫、印花、點彩等手法,器物上可見雙魚、花卉等動植物紋樣,以及“王”“臣”“?!薄皦邸薄昂秃稀钡茸謽?,富有民間生活氣息,透露了祖先對當時廉明政府和國泰民安的期望、對健康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與向往。據了解,在眾多的瓷器中,木桐窯址出土了裝飾有八思巴文的瓷碟,這是廣西境內唯一且最具價值的發現。



    泥火匠心,摶土幻化,一件件誕生在歲月長河中的陶瓷器,歷經千年不變不腐,給后人留下無比寶貴的文化財富。有文物記載,柳城窯址當時大規模燒造出來的產品不僅供應當地市場,而且憑借江河舟楫之便遠銷各地及海外,成為是柳州瓷業中心。柳城窯址的發掘,填補了柳州乃至整個廣西區域元代考古的空白,為了解與研究中國陶瓷及宋元時期柳州的社會、經濟、文化、科技、對外貿易、海外交通、友好往來提供了珍貴資料。



   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_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_亚洲涩涩无码视频_最近中文字幕2019免费视频